2023年6月22日上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文欣助理教授应邀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三楼会议室做了《后都时代的长安城》的讲座,本场讲座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耿元骊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文欣教授讲到,“后都”时代的长安城,即指唐代以后长安这一城市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长安较之前地位有所削弱,史料丰富程度和研究价值都有所降低,所以目前研究结果还很少。现在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依靠的史料有宋元时期的地方志、北宋时期的地图、考古资料、长安附近的大量墓志以及现在还有的石刻和碑林。其中,把地图资料和考古资料结合起来是找寻唐代以后长安城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据地图上的位置进行考古挖掘工作,这样很有希望找到唐代长安的很多遗迹遗址。然后文欣教授详细讲述了自唐至明的这四百余年间的长安文化经历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长安城以及长安文化自唐末开始便急剧消逝,主要表现在唐末五代以及北宋对长安城的一系列人为破坏和大量遗址的消逝导致物理空间的消逝和知识的模糊。到了北宋中期社会稳定下来后对长安又有了很多重新发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宋敏求的《长安志》、吕大防的《长安图》和《三宫图》以及吕大忠主持的移石经入“碑林”。这些行为和著作不仅为我们研究长安城提供了珍贵史料,还为我们探究宋人对唐朝和唐朝长安城的看法提供了切入点。到了元代时期,这时重新发现的长安城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而非地理的或政治的,这时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便有两个长安城,不同时代的长安,以不同的城市面貌出现。最后文欣教授提出了对于唐代之后长安城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国中古时期以来的城市史主要集中在都城和东南沿海的经济中心(北京、苏州、泉州等),对传统的中原城市在后都城时代缺乏关注;但是长安城在唐代之后的历史中仍然还是史料最丰富的城市;而且作为“故都”,长安城是研讨历史记忆和个人认同的绝佳场所;最重要的是,对长安城的重新找寻、收藏与书写影响了中国中古期以来学者理解“地方”的范式。
通过此次讲座,文欣教授将关于后都时代长安城的最新研究成果细致地呈现出来,内容丰富,现场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