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晚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沛应邀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三楼会议室做题为《晚清电报引入之争的历史意蕴》的讲座。本场讲座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博导赵金康主持。
讲座伊始,江沛教授提出,科学革命推动工业革命,大航海后,资本、技术、能源和人才等多个要素汇聚于英国,科学革命推动技术发明,煤炭、铁矿使技术革命得以落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造就了工业革命,人类的命运由此变更。然后,他将晚清电报曲折的引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通信风暴”(1844-1866),他简要介绍了电报系统的早期史,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发出第一封电报标志着电报真正进入应用阶段,两年后,欧美大陆间的大西洋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国际电报网络渐成趋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俄在华提出铺设电报要求,清政府均予拒绝。第二个阶段为“峻拒阻遏”(1860-1870),清政府多次搁置西方修建电报线路建议,主要理由包括:国情不一,架设电线利于外人开发,不利于我;架设线路,伤及民生风俗,民怨之下难以完成;山川险阻,非常时期可阻外人入侵;依此办法,各地官员尽力阻止外人开办请求。接着,他提到第三个阶段“欲拒还迎”(1870-1879),面对洋务运动,海防及台湾防卫的要求,清廷重臣观念动摇,从峻拒渐向有限开放,服务边防、自主仿行转变,主权意识极强。禁办缺口打开,清廷压力骤增,面临多种压力阻力。第四个阶段为“实利至上”(1880-1900),边疆危机推动电报建设,电报线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江沛教授总结梳理出晚清电报引入之争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教训启示,每遇重大机遇与选择,争议四起,在所难免技术转移要历经引入、仿制、创新三阶段,需要资本、技术、资源、管理、人才等配置,难以超越。边疆安全也即政治安全,是清末电报建设得以落地的要因。要秉承唯物史观,不能将清朝的衰败仅仅归结为制度和道德。
本场讲座,江沛教授以其广博深厚的学识、新颖独到的见解加深了在场师生对晚清电报引入的曲折历史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纷争和历史教训的认识,使广大师生受益匪浅,并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