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曹艳朋应邀至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三楼会议室做题为《夏·粮·城—淮阳时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认识》的讲座,本次讲座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魏继印主持。
曹艳朋基于过程考古学的角度以发现-设想-验证-性质判定的脉络分析了时庄遗址的发掘过程,并解释考古普查未发现的原因,即豫东地区的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后,曹艳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了时庄遗址29座特殊遗迹。其中土墩立柱是由土坯错缝、平铺和叠砌的建筑方式使其高出地表,他解释粮仓底部就是由多个土墩立柱围成的圆形建筑。曹艳朋通过地上式建筑废弃后堆积剖面分析柱间墙的年代与构成等因素并还原建筑。他还以土壤微结构形态分析方式展示了联样剖面存在地表结皮、铁结核等形式,说明该处土壤在空气中有长时间的暴露过程,断定其为悬空地上建筑。接下来,曹艳朋从文物、文献、现实中的粮仓等资料与时庄粮仓遗址进行比对得出相似度较高的结论,结合残留物技术手段、植物考古学炭化植物种子分析发现“黍粟”含量很高。并结合植硅体技术提取到穗轴、穗壳等物质,推断出粮仓中“黍粟”是以穗的形式放置的。曹艳朋讲到,在发掘过程中用100米“井”孔全覆盖钻探150平方千米的方式找同时期遗址,发现了周围150平方公里范围内至少还存在13处同时期聚落。他展示生土地表高程模型及遗址分布图,认为时庄遗址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湿地环境。最后,曹艳朋对时庄遗址的学术价值进行总结,认为时庄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城,粮仓城的出现也可以看作是国家符号的物化表征。
曹艳朋生动的讲解给在场师生带来了一次收获颇丰的考古讲座,与此同时也让师生对淮阳时庄遗址有了更为清晰明了的认识。曹艳朋为师生解答疑惑,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