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王昌燧应邀到访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并在学院二楼报告厅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科技考古若干重要进展》的讲座。讲座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考古文博系主任魏继印主持。
首先,王昌燧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科技考古名称的由来和定义,阐述了科技考古和考古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科技考古工作者应主动解决考古学问题,不应停留在辅助考古学研究上。王昌燧教授说,考古学研究是一个多解方程,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如果把考古资料作为边界条件,运用自然科学进行研究,就能够得出唯一的结果。
接下来王昌燧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科技考古的重要进展。在考古年代学领域,放射性碳素测年方法不断完善,树轮校正的应用使结果更加精确,加速器质谱与碳十四测年的结合提高了测年的效率,系列样品数据的统计处理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数据。王昌燧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光释光测年法等测年方法的发展。在陶瓷考古领域,自然科学手段的应用,重新定义了陶器的概念。原始瓷成分和烧制温度的成功测定,证明原始瓷就是青瓷,将中国的青瓷烧制历史提前到夏代。对不同遗址出土的原始瓷的分析成果验证了原始瓷产地多源说,表明早在夏代北方就有了原始瓷,改写了北方瓷器的发展历史。王昌燧教授强调,科技考古与考古学是逐步发展,逐步融合的关系,做考古学研究需要关心科技。
讲座结束后,王昌燧教授对现场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予以详细的解答,并同大家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简介:
王昌燧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X-射线考古学术讨论会顾问、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常务理事兼秘书长。1985年开始从事科技考古研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的基金支持,是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迄今已在Nature、PNAS、Archaeometr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Journal physics letter、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考古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核技术》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