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 >> 教学科研 >> 科研成果 >> 著作目录 >> 正文

金沙集团1862cc青年教师武喜艳在《PLoS Pathogens》上发表研究论文

作者:金沙集团1862cc成色   人气: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24日 15:21

近日,国际著名病原微生物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中科院1区top期刊,IF 6.82)在线发表了题为“A 3,000-year-old, basal S. enterica lineage from Bronze Age Xinjiang suggests spread along the Proto-Silk Road ”的重要研究成果。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生物考古实验室青年教师武喜艳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吉林大学崔银秋教授为该论文的主要通讯作者,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研究所的Johannes Krause教授和Alexander Herbig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其中吉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河南大学为第二完成单位  

肠道沙门氏菌(S. enteric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引起宿主发烧、腹泻、呕吐甚至败血症等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超过1亿人感染沙门氏菌,多达数十万人死亡。尽管沙门氏菌有很久的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十分广泛,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遗传多样性、宿主适应过程、史前感染情况、传播路线、进化历史等信息却是知之甚少。

本研究对新疆青铜时期泉儿沟遗址出土的上百例个体进行致病菌筛查,并成功构建了6个古代沙门氏菌的基因组,填补了古致病菌基因组研究在中国的空白,也为中国古代传染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将古代菌株和现代沙门氏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古代菌株位于现代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Paratyphi C,只感染人)、猪霍乱沙门氏菌(Choleraesuis,感染人和猪)、猪伤寒沙门氏菌(Typhisuis,只感染猪)的祖先分支。假基因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古代菌株尚未出现明显的宿主适应。此外,古代菌株XBQM20获得了沙门氏菌重要的毒力因子SPI-7(编码荚膜多糖,用于避开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使宿主出现伤寒症状),这将SPI-7的出现时间至少提前到3000年前。结合考古学背景和已发表的古代沙门氏菌基因组信息,我们认为在泉儿沟遗址中发现的沙门氏菌可能是造成3000年前新疆泉儿沟人群儿童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而这种病原菌的传播可能随着史前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通过人或动物的迁徙和交流实现的。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09886